在我們討論之前,大家一起來禮敬彼世尊、阿拉漢、全自覺者:
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!(3X)
各位尊者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大德,我們今天晚上要討論的內容,是關於首先,我們要討論的是禪修的障礙問題。我們要修行止,修行觀,要禪修,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要排除障礙。這正如說,我們要去一個地方,我們要先找到路。找到路之後,我們先要排除在路上的一些幹擾,一些障礙。這樣的話,才能夠使我們更加順利地到達目的地。
同時,我們要順利地到達一個目的地,我們除了要有自己行走的能力外,還需要有其它的一些資糧。比如說路上的一些盤纏、一些幹糧、一些費用、路費等等,這些也要準備。
我們今天要討論的,不是直接討論禪修業處的問題,而是討論跟禪修有關係,但是又不是直接討論禪修業處。那麼,在《清淨道論》裏面也提到了,我們要修行業處的時候,要具備很多種條件,比如說要住在適當的地方,要避免一些不適合的住所,而且要做一些身體的工作,比如說要清洗袈裟、把身體洗幹淨、剪手指甲等等,這些工作都是屬於讓我們能夠更加順利地、更加自然地去禪修。
那在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關於禪修方面的障礙,我們可以分為兩大類:一大類是屬於對於禪修的障礙法或者說叫做障道法;而另外一種,是屬於禪修的障礙,這種障礙是屬於蓋。
我們今天討論的第一個方面,第一個問題,是禪修的蓋障的問題,障有五種,蓋也有五種。其中的蓋我們在當時講阿那巴那的時候已經講過了,蓋是屬於平時所提到的五蓋,也就是nīvarana、pancanvarana。分別是欲貪、嗔恚、昏沉睡眠、掉舉、惡作跟疑。因為我們已經討論過了,今天就不再作詳細的探討。
下面再講一下障礙法,障礙法也有五種,也就是說對於我們禪修,會障礙我們禪修的這些因素。障礙法通常在巴利裏面叫做antarāyika dhamma;antarāyika就是障礙的意思,就是妨礙的意思,法就是這些因素、這些現象。一般我們都會提到一個人禪修會有一些障,最常用的障就是說業障,業障來了就不能夠禪修,或者說他禪修遇到了業障。
在這裏說的障,一共有五種:
第一種是屬於煩惱障;
第二種是屬於業障;
第三種是屬於果報障,或者叫做異熟障;
第四種叫做毀謗障;
第五種叫做違令障。
如果一位禪修者具足了這五種障的任何一種,他的禪修就會遭到障礙,甚至說在今生他的禪修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成果,假如他不去除這些障礙的話。而且,在這些障礙當中,有些是可以改變的,有些是不能夠改變的,有些是可以去除的,有些是不可以去除的。那今天我們就根據經論裏面的記載,再結合禪修來探討一下。
首先第一個是煩惱障,煩惱障包括了三類:
第一類是屬於定邪見,就是決定性的邪見;
第二類是屬於兩性人;
第三類是黃門,就是pandaka,這個是記載在《清淨道論》裏面的。
決定性的邪見又可以分為三種:
一種是無因見(ahetuka ditthi);
另外一種是無作用見(akiriya ditthi);
還有另外一種是虛無見(natthika ditthi)。
第一種是無因見,就是否定一切因的,比如說有人認為說我們現在的人生、這個世界都是偶然的,沒有原因的。這種邪見就否定了人是由過去造的善跟不善的業,而遭致的果報而投生來的,而且呢,也否定了一切現在的一些現象都是由因果關係所組合的。
第二種是屬於無作用見,無作用見就是認為,現在無論行布施也好、行善也好、偷殺搶也好、做惡也好,都沒有果報的,你所做的任何業不會帶來任何的果報,做隻是做而已,這種是叫做無作用見,也就是屬於否定因果的另外一種。
而第三種叫做虛無見,虛無見也就是否定因、否定果、否定緣起的,認為說沒有三世輪回,沒有過去世、沒有未來世,現在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也不是由於過去所造的業,而帶來的結果。現在所造的善或不善的業,也不會導致任何的果報,所以我們平時說這種虛無見也是屬於否定因果的。
這一種邪見唯有在其中的一種情況下,我們才稱為定邪見,也就是決定性的邪見,也就是說一個人堅持這三種邪見的其中任何一種而不放,很頑固地認為說沒有因果、沒有三世、沒有緣起。而且這一種邪見,在他臨終的時候還不放棄的話,這種邪見會成為一種叫做garukamma,就是很重的、極重的業,而導致他決定性地墮落到四惡道裏面去,所以我們說這種叫做定邪見。如果一個人有定邪見的話,他是不可能禪修的,即使他很努力地嚐試去禪修,也不可能成功。
另外第二種煩惱障,是屬於兩性人。兩性人在《阿毗達摩》那裏,他是屬於無因結生的,善果報的無因結生,這種人也不可能禪修成功。兩性人是指同時具有兩性根,如果執著於男,就會有女性根出現;如果是執著於女,貪著於女,就有男性根出現;或者說兩種同時具備;這種人也不可能禪修成功。
還有另外一種人是叫pandaka,就是古代類似於太監那一類的人,也是不可能禪修的,這是屬於煩惱障。
然後第二種是屬於業障,業障可能是我們平常所用的詞語很常用的,就如:「我們有業障啊,業障很重,要消業障啊。」但是真正我們說的業障,是什麼呢?我們相信在座每一個人都沒有業障。業障是指五無間業,極重業,也就是:殺害自己的親生母親,殺害自己的親生父親,殺害阿拉漢,以惡意去使佛陀的身流血,還有分裂和合的僧團,或者叫破和合僧。如果一個人曾經造下了任何這五種極重業的其中一種的話,在今生無論如何他即使連禪那都不可能證得。
我們知道在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一位很著名的護法,叫阿迦答沙都(Ajàtasattu),就是阿闍世王。阿闍世王他具足了非常強的巴拉密,也就是說他有很強的善根因緣。他的巴拉密已經強到可以使他隻是聽聞佛陀講完《沙門果經》,就可以證得索答般那(sotàpanna,古譯為須陀洹)果。如果從四類可以值遇佛法的人來說,他是屬於第二種廣演知者,就是說聽聞了佛陀或者說佛弟子所講的詳細的佛法開示,就可以證得聖道聖果的這一類人,所以他是屬於廣演知者這一類人。
然而,因為阿迦答沙都在之前已經殺害了他的父親賓比薩拉王(Bimbisàra,古譯為頻婆娑羅王),所以他殺害父親的這一種業,障到他在聽聞佛陀開示《沙門果經》的時候,並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跟聖果。雖然,阿迦答沙都在聽了佛陀說完了《沙門果經》之後,他成為了信心第一的國王,信心第一的在家弟子。而且,在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第一次三藏聖典的結集,就是阿迦答沙都做護法的,他做外護的。他支付了在第一次結集當中所參加的五百位阿拉漢的所有的資具、飲食,乃至也裝修了第一次結集的所在地七葉窟。
在他對三寶、對佛法產生信心之後,也是一直到他死之前,他都是毫無疑義地去資助佛教,去供養僧團。即使他造了這麼多善業,然而,因為他之前已經造了殺害父親的重罪,當他死後,他仍然是掉落到地獄裏去,因為他所造的殺父的業太重了。當然,在他聽聞了佛法,對三寶產生信心之後,這些善業也不會白做,他將會在未來成為辟支佛。但是,我們可以說,現在阿迦答沙都仍然在地獄油鍋裏面打滾。
這是對於一個人來說,假如他造了任何一種無間業,就是殺母、殺父、殺阿拉漢、出佛身血跟破和合僧,那麼就肯定在今生連禪那都不能證得,更不用說道果了。
在這個時代,殺母跟殺父還是會有可能出現的。有時候,我們打開報章雜誌,偶爾會發現,現在還是有一些人連自己的母親、連自己的父親都殺害。
殺阿拉漢可能性就很小,因為現在即使有阿拉漢也是非常罕見。
而佛身血就隻有在佛陀在世的時候,才能夠出佛身血。
如果想破和合僧的話,現在也不容易。因為破和合僧首先你必須是比庫,而且,你必須得在同一個界(sima)當中,你另外舉行自己的羯磨,你倡導把佛說說成非佛說,把非佛說說成是佛說;把法說成非法,非法說成法;把律說成非律,非律說成律;就是倡導一些非法非律的東西;而且你另外起羯磨,組成另外的僧團,這樣的話才造成了破和合僧。所以,這個在現在也是比較難實現,那我相信這種業障大家是沒有的,所以,大家應該放心,在禪修當中不用擔心自己有業障。
然後,下面一種是果報障,或者叫異熟障。異熟障是指兩大類的人:一類是二因結生的;另外一類是無因結生的。
根據《阿毗達摩》,我們投生為人,都是四種大善心所造的果報。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在座的人,在這裏果報心都是屬於八大果報心的其中一種。在前世或者說在過去生,我們曾經造下的都是屬於八大善心的其中的一種,所以,現在我們在座每一位禪修者,有分心都是屬於八大果報心的其中一種。
那麼,為什麼說我們在座沒有無因心結生呢,我們是可以肯定這點的。下面,詳細解釋一下。
所有的四惡趣裏面的眾生,包括地獄的眾生、畜生、餓鬼跟阿修羅——這是屬於墮苦趣的阿修羅,這一類的眾生,他們都是屬於無因結生。無因結生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禪那跟道果的,換一句話說,安止速行跟道心路過程跟果心路過程,不可能在無因結生的有情的名色流裏面出現。
那同樣的,二因結生也不可能,二因結生是什麼呢?我們學過《阿毗達摩》知道,《阿毗達摩》的八大善心裏面,有四類的善心是屬於三因心,有四類的心是屬於二因心。其中,我們在八大善心裏面的第一種是喜俱的智相應有行心、喜俱智相應的無行心、然後,還有再下面的舍俱智相應有行心、舍俱智相應無行心,這四種心是屬於三因心。
如果已經修過名業處的禪修者,應該就可以明白,這四類的心,為什麼是屬於三因心呢?因為,其中前面的那兩種智相應的喜俱的善心,他的名法是三十四;而舍俱智相應兩種有行跟無行心,他的名法是三十三。其中,在這三十四或三十三當中,有一種是無貪,另外一種是無嗔,還有另外一種是無癡,或者叫慧根,這三種因是在這個心流裏面具足的,所以,這種心我們稱為三因心。
而喜俱智不相應有行、無行兩種心,和舍俱智不相應有行、無行這兩種心,加起來這四種心,在這四種心裏面,其中喜俱智不相應心的名法一共有三十三種,而舍俱智不相應有行跟無行心裏面,他的名法隻有三十二種。所以,在智不相應的這四種心裏面已經沒有了無癡這種心所,因為沒有了無癡這種心所,所以他隻有無貪跟無嗔這兩種心所,因為有無貪和無嗔這兩種心所,所以我們才稱為二因。
這裏的因,隻有六種稱為因,就是貪、嗔、癡、無貪、無嗔、無癡,這六種心所才稱為因。然而,在一切善心裏面,不可能貪、嗔、癡的這些心所,所以隻有無貪、無嗔、無癡這三種因。
所以,在一種心裏面,在一種名法裏面,具備了無貪跟無嗔這兩種心所的,我們稱為二因心;具備了無貪、無嗔、無癡這三種心所的,我們稱為三因心。
我們在心流裏面,凡是凡夫心流裏面的速行心,不是善心就是不善心。假如我們造了一些善業,比如說布施、持戒、禪修,這個時候我們心流裏面所產生的是屬於善心,而且,很可能是屬於三因的善心,也就是智相應的心。
如果,我們造善業這種善心所種下的業因,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話,下生我們就會投生為人或天;而之所以能夠投生為人或天,肯定是由善心、善業所造成的。
因此,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,因為都是人,所以我們可以肯定,我們的有分心,我們的果報心,在這生命流裏面的果報心,都是屬於善心。
但是,人有三類不同結生心的人:一類是三因結生、一類是二因結生、還有一類是無因結生,為什麼我們說我們在座中沒有無因結生呢?因為,如果是無因結生的人的話,有一個比較容易辨認的特征,就是要麼他是先天性的盲、聾、啞、殘廢、弱智——就是智障,或者說一些精神病人,乃至到兩性人,這些是屬於無因結生的。我們在座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任何的一個特征,因此,我們可以說,我們在座當中沒有無因結生的人。
而我們之所以能夠投生為人,都是因為在過去生,曾經造下了善業,而這善業在什麼情況下投生為二因結生的人,在什麼情況下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呢?可以分為幾種情況:
第一種情況,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殊勝的三因善業的話,我們可以在今生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,這是第一種情況。
第二種情況,是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低劣的智相應心,以智相應心造下了低劣的善業的話,我們今生還隻是投生為二因結生的人。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很殊勝的二因善業的話,今生有可能投生為二因結生的人。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很低劣的二因善業的話,這種善業促使我們今生可能投生為無因結生的人。
因此,要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,隻有在過去生造下殊勝的三因善業,這樣的人才能夠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。
那麼,什麼是殊勝,什麼是低劣的呢?舉例來講,當我們在行善的時候,象我們布施,我們把如法所得的物品,用一種清淨的心去布施而且我們有戒行,而且供養的對象使我們很恭敬,供養的對象有德行,那麼,我們把這種物品供養這位尊者所造的業就是殊勝的。
但是,如果在我們做這些善業的時候,產生了我慢心:「你看我有這樣的能力去做這樣的善行,你看他沒有。」自讚自詡,或者說毀謗他人,甚至對自己所造的善行做了之後感到很後悔:「哎呀,怎麼我剛才那麼傻,我把那麼好的東西去給他。」或者說:「我為什麼不自己留下來用呢?我要把它供養出去?」這樣的話,即使你造的是善業,但是之後你追悔,你感到後悔,這樣的話也會影響到你所造的業,變成是很低劣的業。
然而,雖然說我們作為一個正常的人,隻需要有兩種因結生就可以,但我相信我們在座大部分的人,都是屬於三因的。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
因為,我們能夠遇到佛法,能夠千裏迢迢來這邊禪修,還是可以肯定一點,如果沒有在過去生造下與佛法很深一段因緣的話,這種因緣不可能在我們今生成熟。那為什麼是我們來到帕奧禪林,而不是其它的人?
我們現在可以再思索一下,可以省思一下:現在世界上有60億人是吧,多少億人?50還是60億人?其中佛教徒有多少億人呢?佛教徒不到3億人,是不是?所以,在20個人當中,還選不到一個佛教徒、信佛的人,是不是?那麼我們可想而知,能夠值遇佛法的比例是多麼少啊!
我們又可以再想一下,在現在這3億人當中,有多少的人能夠真正對佛陀教導的戒、定、慧,所教導的四聖諦產生很深的信心呢?有多少個人呢?在這3億的佛教徒當中,我們可以想想,很多人隻是因為他宣稱自己是佛教徒,或者說他曾經到寺廟裏面燒燒香、拜一拜,然後在戶口裏面,或者說在他的個人的資料裏面就填上自己是佛教徒而已,是不是?
有些地方,比如說馬來西亞,或者是台灣,我想這一類人應該不在少數吧,是不是?在那麼多的佛教徒當中,能夠真正來禪修的有多少?整個世界,整個地球60億人,我們能不能夠找到1千萬人在禪修?或者我們再想想5百萬呢?再少一半,有沒有?然後在那麼多禪修的人當中,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的人有多少?
我想,在座很多同修們,都知道來這邊,我們都是想要禪修。但是,因為大家在尋覓禪修的過程中,可能也是遇到了很多其它各種各樣的方法。無論是藏傳的、漢傳的或者南傳的,在這裏我們不是去作比較,或者作批判,隻是舉個例。比如說現在大家有很大部分人是來自漢傳的。
據我所知,在中國大陸寺院裏面的禪堂也許不少,但是我聽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北傳法師,曾經這樣描述過,就是說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的禪堂,來來去去,還不過是那1百多人在禪堂裏面常住的。中國大陸現在的出家人也許有20多萬,其中來來去去,才那麼1百多個人真正地在禪堂裏面禪修的。而在這1百多個人當中,到底他們有沒有正確的方法呢?
想想看,所以我們從這些概率、從這些比例上來說,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值遇佛法,能夠不遠千裏、攀山涉水來到這邊,可以知道我們的因緣是多麼難得!我們可以從推理上知道,其實來到這邊並不簡單,是不是?從比例上來說,現在帕奧禪林加起來這些外國人才多少啊?整個帕奧禪林還不到1千人,是不是?那在這1千人當中,就算1千人全部都禪修,然後再加上緬甸,整個緬甸就算有1千多座禪修中心吧;那這1千座禪修中心裏有很多平時才隻有二、三十人(在禪修),甚至還是以在家人為主的。
我去過北緬的一些禪修中心,幾乎整個禪堂才2、3個在家人在那裏禪修,讓人感覺到是一種很荒蕪、很荒涼的一種狀態。我發現那麼多禪修中心裏,應該咱們帕奧禪林是最多人的,而且能夠感覺到很強的禪修氣氛的一個禪修中心。
所以,我們隻要再省思一下,應該對自己在這麼多人當中,在這麼少的比例當中,是占有其中的一份,應該感到慶幸!而不要認為說,現在目前隻是因為因緣沒有成熟,因為巴拉密沒有成熟,就對自己喪失信心。我們應當要好好地珍惜現在的因緣,努力地積累巴拉密。
對於在座,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屬於三因結生的人。即使偶爾有一、兩位很不幸是屬於二因結生,但是二因結生的人也不等於說他不用禪修,為什麼呢?因為,即使是三因結生,也不一定說:「我肯定在今生可以證得禪那,可以證得道果。」為什麼呢?
因為,值遇佛法的人一共分為四類,這四類人在《增支部》(Avguttara Nikàya)的第四集,跟在《論藏》裏的《人施設論》(Puggala pabbatti)裏面都有提到:
第一類人是屬於略開知者。也就是隻是通過聽聞很簡短的佛法開示,就可以證悟道果的,就好像之前的Upatissa,後來的舍利弗尊者,還有Kolita,就是後來的目犍連尊者一樣;他隻是聽聞阿沙基(Assaji,古譯為阿說示)尊者的一首偈頌,就證得了初果。這一類人是屬於略開知者,就是(隻須聽聞佛法的)簡略的開示,就已經可以證得聖道聖果的人;
第二類人是廣演知者。廣演就是詳細的解說,詳細的佛法開示,知就是證悟的意思。這一類人可以通過聽聞佛陀或者佛陀的弟子開示詳細的佛法,就可以證悟聖道聖果的這一類人。就比如說安雅袞丹雅(Annà-Kondanna,古譯為阿若憍陳如),或者說咖沙巴(Kassapa,迦葉)三兄弟的那一千位比庫,在佛陀講了《燃燒經》之後,他們都證得阿拉漢果,這一類人是屬於廣演知者;
第三類人是屬於所引導者(neyya)。是指除了聽聞佛法之外,還要經過如理思維跟法隨法行,就是很有係統地禪修,很有體係地,很有次第地禪修,才可以在今生證得聖道聖果這一類人;
第四類是屬於文句為最者,就是無論如何努力禪修,都不可能在今生證得聖道聖果的人。
其中,前面的三種,就是略開知者、廣演知者跟所引導者是屬於三因結生的人,而文句為最者是屬於二因結生的人。
在這個時代,已經不可能有略開知者跟廣演知者了,也就是說,在我們現在(距離)佛陀已經入滅二千五百五十五年了,現在已經不可能有隻是通過聽聞佛法就證悟的人了。所有的禪修者,都必須得經過很有係統,很有次第地禪修,才有可能在今生證得禪那,證得聖道與聖果。
如果我們很慶幸是屬於所引導者,我們必須得在今生很努力地禪修,以期在今生能夠證得聖道與聖果,因為我們具足有巴拉密。
如果很不幸是屬於二因結生者,也不等於說今生就可以不用禪修,因為如果我們在今生積累了足夠的巴拉密,今生很精進地禪修,在臨終的速行心是可以屬於三因心的。
如果在我們臨終的速行取的是禪修的目標,比如說我們觀照諸行法為無常、苦、無我的話,我們下一生投生的時候,就成為三因結生;而如果我們在今生的臨死速行是屬於修vipassanà的心的話,那下一生我們要證悟聖道跟聖果是很容易的。
在《隨順經》裏面就提到了有這樣的一種情況,就是假如有一些禪修者在今生他很努力地修行vipassanà,在他修行的時候,如果死去,因為他是在修行當中死去,那麼這個時候,他的臨死速行心很可能就是屬於觀智的大善心。這種觀智的大善心,所帶來的下一世的果報,也就成為了下一生的結生心跟有分心;而下一生的結生心跟有分心,特別是有分心,它都是取vipassanà的所緣,就是觀察諸行的無常、苦、無我的心。因為在他下一生的果報心裏面,有分心裏面,都是屬於觀智的心,所以在下一期生命他要證悟聖道聖果是很容易的。
因此,現在無論大家是三因結生,或者即使很不幸是屬於二因結生的,也不應當放棄修行,為什麼?因為我們放棄修行的話,甚至連機會都沒有,是不是?現在,大家假如很有幸是三因結生,那麼大家也應當很努力地禪修。如果稍微懈怠,稍微放棄的話,也不可能在今生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。
如果,大家很不幸的是二因結生的話,那麼還是有兩種選擇:
第一種選擇,就是現在今生努力地禪修,以期在下一生當中,能夠證得聖道聖果或者至少在下一生能夠證得禪那,今生隻是作為積累資本,隻是作為培育巴拉密,下一生可以證得禪那跟聖道聖果。
還有另外一種選擇,這個我曾經問過帕奧禪師,我問:「二因結生的禪修者可不可以修vipassanà?」禪師的回答是肯定的,還是可以修vipassanà。所以,我們不要因此而氣餒,如果說作為二因結生者,很不幸他不可能在今生證得禪那,他還是可以作為純觀行者。
當然,如果我們是三因結生的話,而且今生我們又有機會成為止觀行者的話,當然我們這個機會更要珍惜,更要爭取了。即使不是,我們還是可以作為純觀行者;純觀行者是在這個時代沒有辦法的選擇,但不是說沒有路可走的,還是可以修行的。乃至到,如果一個禪修者是二因結生的話,乃至他可以證得行舍智,隻是很困難而已,很困難不等於說沒有機會。
所以,先勿論大家是不是三因或二因,大家應該隻管去積累巴拉密,隻管依照導師的教導去修行、持好戒,修行止、修行觀,大家都有機會,至少在來生,我們可以有希望證得更高的成就。
現在再回到我們所談的,就是作為異熟障,就是作為果報障來說,無因結生的人是不可能在今生證得禪那跟道果的,作為二因的話,也不可能。所以,在這裏,首先已經排除了無因這種可能性。
然而,二因的我相信在座也不多,即使是,也不是說沒有機會。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握好今生,不要浪費今生。如果,有些人認為今生已經是屬於二因的,那就放棄的話,那麼就連僅存的機會,連下一生能夠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的機會,都可能給抹殺了,這是更不值得的。
然而,假如禪修者已經可以證得禪那,那麼就可以肯定他今生是屬於三因結生者。而如果大家的禪相已經很穩定了,或很亮很亮了,那麼也有非常大的可能,大家是屬於三因結生者。所以,至於說異熟的東西,我們是不可能改變的,然而,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現在所造的業。所以不要因為大家以前的果報而氣餒,我們應當創造好現在的機會,把握好現在的機會跟創造未來的機會。過去隻是已經過去了,不要再歎息,未來是可以把握的,可以爭取的,可以變得更好的,這是屬於第三種障。
第四種障是屬於毀謗障,在《清淨道論》裏面提到的前面三種障的次第是第一種是業障,第二種是煩惱障,第三種是果報障,這幾種障在《增支部》跟在《分別論》裏面都有提到。然後注解裏面還提到了後面有兩種障,第一種是屬於毀謗障,第二類是屬於違令障。
毀謗障就是一個人毀謗了聖者。毀謗了聖者有兩種方式毀謗:第一種方式是以極惡的事,極惡的語言去毀謗;第二種,是以毀謗聖者的德來毀謗。什麼是以極惡的事來毀謗呢?比如說:「他哪裏像個出家人,他根本就不是出家人,他根本就不像沙門,他根本就不是沙門。」這是以極惡的事情去毀謗。
還有另外一種是以毀謗聖者的德,什麼是毀謗聖者的德?比如說:「他沒有戒,他哪裏有禪定,他哪裏是解脫的人,他哪裏有解脫,他沒有聖道,他沒有聖果。」用德去毀謗聖者。
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種,隻要說出口,就是屬於毀謗。
這種毀謗必須得具足一些條件,比如說,對方必須得是聖者,才會造成障礙。如果是凡夫的話,還不成毀謗障;第二,必須得用身或語,特別是語言說出來,然後就會造成障礙。然而有一點就是說:「我沒有心毀謗啊。」沒有心也算,所以,毀謗聖者的這一種障,無論是有意的,還是無心的,都造成了毀謗。
而且,這種障非常重,重到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地獄,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四惡道,因此,一位禪修者如果能夠證得了天眼通的話,也就是死生智證通的話,他就可以看到,因為一個人身造了惡業,口造了惡業,意造了惡業,毀謗聖賢,懷有邪見,他就墮落到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。
假如一個人曾經毀謗了聖者,至少在今生會障兩種東西,也就是有兩種情況是不可能產生的:
第一、他在今生不可能證得禪那跟任何道果;
第二、他不可能在下一生投生到天界。
因此說,毀謗障第一是障道,第二是生天之障。
留言列表